2021-09-06 13:55瀏覽量:780
近日,有媒體報道,西安一女孩吃“小零食”,導致肉毒桿菌中毒。引起了家長們的高度關注。“小零食”含有肉毒桿菌嗎?肉毒桿菌是什么?有何危害?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稱肉毒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厭氧桿菌,其生長繁殖及產毒的最適溫度為18-30℃。當pH值低于4.5或大于9.0時,或當溫度低于15℃高于55℃時,肉毒梭菌芽孢不能繁殖,也不能產生毒素。
1 、肉毒梭菌介紹及其致病機制
肉毒梭菌本身是無害的,但是在厭氧環境中可產生毒素,即肉毒梭菌毒素(簡稱肉毒毒素),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最強的一類神經毒素。若檢出肉毒梭菌,但未檢出肉毒毒素,不能證明此食物會引起肉毒中毒,其衛生學意義的檢驗在于是否檢出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對熱很不穩定,通常75-85℃加熱30分鐘,或100℃下加熱10分鐘可破壞。但肉毒梭菌芽孢能耐高溫。根據所產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梭菌分為A、B、Ca、Cb、D、E、F、G八個型,能夠引起人類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為常見。
肉毒梭菌芽孢抗熱性很強,但是有芽孢不意味著有毒,芽孢還沒生長就不產生肉毒毒素,通常認為對人是無害的。根據中毒途徑和對象不同,臨床上有食源性肉毒中毒、嬰兒肉毒中毒、傷后肉毒中毒三種主要形式。在兒童體內,由于腸道菌群的缺乏,肉毒梭菌的芽孢在兒童的腸道弱堿性環境中是能夠產毒的,也就是說即便將食物中的肉毒毒素破壞,但對兒童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對成人也是不能排除的。
2 、肉毒梭菌主要污染的食品及途徑
肉毒梭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動物糞便中。其中土壤是重要污染源,它可借助食品、農作物、水果、海產品、昆蟲、禽類等傳播到各處。食品在加工、貯藏過程中被肉毒梭菌污染,并產生毒素,食用前對帶有毒素的食品又未加熱或未充分加熱,因而引起中毒。
我國引起中毒的食品大多是家庭自制的發酵食品,如豆瓣醬、豆醬、豆豉、臭豆腐等,有少數發生于各種不新鮮肉、蛋、魚類食品;日本以魚制品引起中毒者較多;美國以家庭自制罐頭、肉和乳制品引起中毒者為多,歐洲多見于臘腸、火腿和保藏的肉類。
食品生產中,預防肉毒桿菌污染和肉毒毒素產生的有效方法是原料控制、環境監測和高溫殺菌三個環節。通過良好的操作規范、環境的抽樣檢測、適當的高溫工藝,有效控制污染,保證食品安全。
美正生物可提供從肉毒梭菌初篩、菌株確證及其毒力基因檢測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 BAM: Clostridium botulinum. FDA
[2] WHO. Clostridium botulinum
[3] ICMSF, Microorganisms in Foods 5: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pathogens, 1996
[4] 王景林. 一種致命的隱形殺手:肉毒桿菌與肉毒毒素
如有采購合作需求,歡迎聯系美正銷售人員或撥打4000-222-191轉3服務熱線,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