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10:01瀏覽量:160
大腸埃希桿菌,俗稱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簡稱E.coli),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也是腸桿菌科埃希氏菌屬的一個物種。它由德國奧地利兒科醫生特奧多爾·埃舍里希于1885年發現。大腸埃希桿菌的詳細情況如下:
形態與染色:大腸埃希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約為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
培養特性: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營養肉湯中呈渾濁生長,在普通營養瓊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應:具有特定的生化反應特性,如吲哚、甲基紅、V-P、枸櫞酸鹽試驗(IMViC試驗)等。
大腸埃希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對宿主無害,但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多種疾病。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桿菌被分為以下五種:
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ETEC):引起霍亂樣腸毒素腹瀉(水樣瀉),主要癥狀包括水樣腹瀉、腹痛、惡心、低熱,每天腹瀉可達8~12次。
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EPEC):主要引起嬰兒腹瀉,癥狀包括發熱、不適、嘔吐、腹瀉,糞便中有大量粘液但無血,有約20%患者有呼吸道癥狀。
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IEC):可侵入結腸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樣腹瀉(能產生粘液膿血便),癥狀與志賀菌引起的痢疾相似。
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EHEC):又稱產志賀樣毒素(VT)大腸埃希桿菌,其中O157:H7血清型可引起出血性大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癥狀包括突發性的腹部痙攣、血性腹瀉、低熱或不發熱,許多病人同時有呼吸道癥狀,可發展為多器官損害,老人和兒童患者死亡率很高。
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桿菌(EAggEC):也是新近報道的一種能引起腹瀉的大腸埃希桿菌,成年人表現為中度腹瀉,病程1~2天;嬰幼兒多表現為2周以上的持續性腹瀉。
大腸埃希桿菌的感染途徑主要包括食物傳播、水源傳播和接觸傳播。預防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關鍵在于:
不吃生的或加熱不徹底的牛奶、肉等動物性食品。
不吃不干凈的水果、蔬菜。
剩余飯菜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
對于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排除毒物:必要時進行催吐、洗胃和導瀉。
對癥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針對性治療。
抗生素治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者,應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非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增加發生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的機會。
綜上所述,大腸埃希桿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但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多種疾病。了解其基本特性、致病性、感染途徑與預防方法以及治療方法對于預防和控制大腸埃希桿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 ATP檢測儀和ATP熒光檢測儀有什么區別
下一篇: elisa試劑盒生產廠家美正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