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10:09瀏覽量:20
環境表面采樣測試片的技術實現原理
環境表面采樣測試片通過預置瓊脂培養基與顯色劑的復合膜結構,實現微生物的快速捕獲與可視化檢測。其工作原理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將測試片按壓于待測表面,通過水溶性膠體轉移微生物;
第二步,在30-35℃培養箱中孵育18-24小時,目標菌落代謝產生的酶與顯色底物發生特異性反應;
第三步,根據顯色斑點數量與標準比色卡對比完成定量分析。這種設計突破了傳統拭子法的局限,檢測靈敏度可達1 CFU/cm2,尤其適用于曲率表面和縫隙區域的采樣。
多領域應用與環境表面采樣測試片的獨特優勢
在食品加工廠的傳送帶、生物實驗室的操作臺等場景中,環境表面采樣測試片展現出顯著優勢:
其一,操作流程縮短70%,僅需5秒即可完成采樣;
其二,檢測成本較ATP生物熒光法降低55%,且無需專業設備支持;
其三,可同步檢測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等指標。采用測試片后環境合格率提升42%,且采樣到出報告時間壓縮至26小時。
規范使用環境表面采樣測試片的關鍵要點
為確保檢測準確性,需嚴格遵守以下規范:
首先,采樣前表面不得進行消毒處理,避免殘留殺菌劑抑制微生物生長;
其次,測試片需在10-25℃避光保存,運輸過程需使用恒溫箱維持15℃以下;
最后,解讀結果時應扣除邊緣模糊的菌落,僅計數直徑≥0.5mm的顯色點。建議每批次測試片同步使用陽性對照片(含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和空白對照片,若對照片顯色異常需立即終止檢測并排查原因。
上一篇: 乳制品菌落總數測試片的技術原理
下一篇: 蔬菜檢測農藥殘留儀器有哪些